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清闲最新章节!

    收费章节(36点)

    第一百八十一章 好事也很多

    酷热的八月,康熙却难得的在早朝之上露出了笑容,前段日子一连串的圣旨,不只朝臣郁闷,下旨的康熙更是为手下大臣频繁的请见给弄得暴躁不已。

    康熙九年的一甲头三名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选出来的,对于康熙皇帝圈出来的头三名,从主考官熊赐履到两位副主考都未有意见。到是毓秀对于探花人选产生了些好奇。

    “表哥,不是说能得选探花的人,除了学识好之外,还要一表人材,年少有为么?为什么今年你选的探花都有四十岁了。”佟姑娘是第一个得知今科头三甲是谁的人,在她详细了解过头三名的资料之后,对于探花的人选有些不能接受。

    不说是能当上探花的人都是少年英俊、学识出众、文雅如玉等等一切美好形容词都堆积到他身上也不过份么?怎么她表哥选出来的探花居然是个四十岁的半老头子,这太不科学了。咳,也许四十岁的男人放在今年可以算得上青年,年富力强,但是在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的古代,四十岁说是老头子都不会有人反驳,佟姑娘说徐探花是个半老头子,还真是挺客气的。

    康熙被他家小表妹的言词弄得哭笑不得,就近掐了凑到自己面前的小脸一把,严肃的批评道:“也不知道你这个小脑袋瓜里没事都瞎琢磨什么,国家取士当然首以人品为重,次以学识,与人的长相、年龄有什么关系?忘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典故么。”

    听了康熙的回答,毓秀默默抬头,很是无辜的问:“表哥,你怎么知道你选出来的士子,品德一定就好呢?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教一下人家呗。”

    康熙有种想吐血的冲动,他这本来就是非常标准的答案好吧,怎么到了他表妹这里,得到的回应就跟别人不一样呢。“其时,主要还是看学识,人品得以后当了官之后再看。”某表哥认为在他表妹面前,还是有什么说什么的好。

    “表哥,我很好奇,国家取士与长相无关这点我认同,可是为什么与年龄无关呢?如果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考中了进士,你也会让他当官么?难不成还要表扬一下。”毓秀黑线的想到,在乾隆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很多大学都已经开始建立,可是在中国呢,还在为祖、孙三代同进科场而欢心鼓舞,真让人没蛋也疼。

    八十岁?康熙想像了一下,一个须发皆白,走路拄着拐柱都打颤的老头跟自己磕头的样子,他打了个冷战,这完全是破坏大清整体的官员形象么。“秀儿顾虑的对,这个国家取士也与年龄有关。看来应该限制一下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别再来参加考试了,如果真想为国分忧,可以去学堂当先生。”

    正是由于某表妹的奇思怪想,康熙在早朝的时候,难得露出了好心情。早朝之后,便是太和殿的传胪仪式。传胪就是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大约在殿试之后的第三日,明清两代的仪式都是在太和殿举行的。

    太和殿广场到午门外,设着卤薄仪仗和彩亭、鼓吹,王公百官全套礼服站在各自的位置,只有大学士熊赐履一人立于殿外东檐下,礼部尚书站在他身边,宣制官站在殿檐下的乐器之南,具都面向西。传胪官也就是二甲头一名,早在名次出来之后,这位同志就已经被为了今天的仪式被内务府和礼部的人训了两天,同一句话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就是怕他今天太过紧张激动掉链子。

    传胪站在丹陛西阶上,一脸的庄重,但是从他放在身侧,已经攥紧的拳头来看,这位心里肯定很激动。当然不可能就他一位,往下每一段都站了一位,要不从太和殿到新科进士所在的太和殿广场,那么远的距离,这位喊破了嗓子,人家也听不到。

    太和殿那边一切都已就绪,毓秀正在乾清宫里对康熙的仪表进行最后的检查。外面梁九功已经回话了,说是礼部官员到了乾清门。毓秀最后相了相康熙,笑眯眯的道:“都好了,您去吧。”

    康熙低头亲亲她,方才转身出了乾清宫,到了乾清门前汇合了礼部官员一起往太和殿而去。

    康熙乘舆轿至太和殿前,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登太和殿御座,中和韶乐隆平之章响起,乐曲结束之后,阶下鸣鞭三响,太和殿内的丹陛大乐再奏庆平之章。康熙高高的坐在御座之上,面上威严,其时有点走神,这种传胪仪式他就是个摆设,只要坐在御座之上摆个威严的样子,偶尔应个几声“准”就行,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他家表妹说了,天气太热,吃那些油腻的东西上火,今天要亲自下厨做菜,不知道她做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吃?万一要是不好吃的话,他得怎么说才能不伤害表妹敏感、脆弱的心呢?咳,好吧,他家表妹活泼、娇俏、妩媚这些都对,敏感、脆弱离得有点远,他只不过是有些无聊。话说,现在仪式行进到那里了。

    康熙定了定神,正好是宣制官高声宣读:康熙九年八月,策试天下贡式,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读之后,传胪官高声唱读:第一甲第一名蔡启僔站在阶下面的传胪官依次传唱到太和殿广场。康熙远远的看到个身影从行列里面站出来,跪到御道左侧。他努力回想了一下今科状元的模样,唔,这位状元今年五十一岁,年龄有点偏大,不过从卷面来看,其人长于书法,于策论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放到翰林院观察一段日子,正好也可以下派到各个书院去当下先生,过段时间之后再看看他适合什么职位。

    呃,今年的榜眼其时挺符合他表妹对于探花一位的要求的,年轻,这位孙在丰今年才二十六;有才,一般能考中头三名的,又没作弊的,都有真才实学;一表人材,说实话,男人只要不长得太过对不起观众,都可以说得上是体貌端正,再加上榜眼的身份,也称得上一表人材。

    他坐在宝座之上七想八想的,下面二甲已经宣读完了,三甲也唱了一半,看着今年取中的朝中官员的后备人才,实在是其时有点忧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选中的都是有饱学之士,可惜于民政方便都属于官样文章,没几个实用型,他还得再对这些人进行免费岗前培训,然后还有一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实在是让他感情复杂。

    等到所有进士名单都宣布后,雅乐响起,新科进士们一起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康熙精神一振,苦逼又无聊的传胪仪式总算要结束了,还好这种面子上的事情三年才一次,否则他难保不会下旨更改,一切从简。有坐在这里两、三个时辰的功夫人,他批多了奏折、看多少条陈,办多少政务小康同志已经被太虚教导的一切都向实际出发,面子工程能省就省。

    新科进士们给他们以后的顶头上司磕完头之后,由状元、榜眼、探花领着,开始跟着礼部的官员们步出太和殿门的中门,再经午门中门往外走。说到这个,不能不提一句,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取士,头三名都是可以从午门正中门洞出紫禁城的。从午门的中门洞出宫这样一种殊荣,亲王和宰相都无缘获得。想当初毓秀大婚的时候,也才从午门进入过一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这个待遇了。而且这个待遇还只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取原配嫡后的时候,才能享有的。其余的继后了、妃子了,就算是在丈夫当皇帝之前就已经嫁了的皇后,她也不可能从午门再被抬进去一次。要不怎么说,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最尊贵呢,慈禧太后那么嚣张,对于自己只是从贵人升起来的位份也是自卑的。要不她能因为她儿媳妇一句“我是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而嫉恨孝哲毅皇后阿鲁特式,最后连她怀孕都顾不得了,一心想要弄死她。

    今年的进士们开始撤退,阶下又鸣鞭三响,演奏的曲目又一变,这回是显平之章,康熙耐心的听完了礼部官员的啰嗦,起驾反回内廷了。他坐在舆车上的时候还想,什么时候礼部的各项礼仪该精简一下了,简单大方就行,完全没必要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耽误时间。

    康熙全幅武装的回到乾清宫时,里面的衬衣什么的都已经湿透了,他不无嫉妒的瞪着悠闲坐在那里吃着冰镇西瓜,看着小说的佟姑娘“秀儿,你到是清闲,不是说今天要亲自下厨么?”已经快到晚饭点了,你的菜呢?做出来了没?康熙换了衣服,斜了毓秀一眼。

    毓秀抿唇一笑“已经好了,就等着您回来摆膳呢?”

    康熙这边擦了脸,换了衣服,凑到毓秀身边这里闻闻,那里嗅嗅,疑惑的问:“没有烟火味啊?”

    “我也才洗了澡换了衣服,您没看头发还是湿的。”毓秀拉着康熙的手摸了摸自己的半挽的发髻。

    “唔,那我就静等着了。”

    其时毓秀也没做什么时新的菜,不过是把康熙自己种的青菜拿来凉拌了一下,再加上蒸好了撕成条的鸡肉、鸭肉、猪肉,全都是放凉了,用炸好的辣椒油加上小葱、香菜拌的,轻轻爽爽带着微酸、微甜的凉拌菜,再加上微咸、微辣的拌肉丝,配上水捞饭,康熙胃口大开,一连吃了三饭才停下。

    洗漱之后,他满足的啜了口茶“秀儿今天的饭做得不错,该赏。”

    毓秀随手从桌上抽出一本折子放在他面前,笑道:“您看完了这道折子,才一起赏我吧。”

    “这是什么?”康熙把茶碗放在一边,拿起来翻看,越看眼睛瞪得越大,最后把折子用力一合,大笑出声:“秀儿,这里面写得可都是实情”

    “当然,今天您去了太和殿之后,皇庄的管事来坤宁宫回话,我特意让他重新列好了,拿给您看的。”毓秀肯定的点头“管事我留下了,您若是有什么想问的,直接问他好了。对于种田,我可是不大明白。”

    康熙有些坐不住,从炕上下来,习惯性的背着手,满屋里面乱转“照他所说,玉米、土豆、红薯的亩产都很高,而且不用占用良田,若是就此推广的话,我大清百姓温饱足以。”

    不错,能让一个皇帝高兴的坐都坐的不住的消息,自然是跟全国人民的肚子相关的。一个国家不管你科技有多发达,不管你军事力量有强硬,不管你国库当中的银子有多少,如果在你治下的老百姓连肚子都添不饱,那你也不算是个合格的皇帝,没准还会被扣上顶昏君的帽子。若是再加上你是个外族的皇帝,那些吃不饱饭的人就更有理由造反。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粮食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国王君主关注的大事,这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更显突出,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康熙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他一直关注农业生产,力压商业,就是因为从商来钱快,会****大批人去经商,而不种田,没人种田,大家吃什么呀吃不饱肚子,老百姓自然不愿意,不愿意就容易接受反对朝廷的宣言,这影响太坏了。

    康熙看到这份折子如此高兴的原因在于,他今年初在三个皇庄试种的作物,亩产都很高。玉米平均每亩六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七百二十斤,而土豆和红薯比玉米还要高一些,大约每亩为十石,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二百斤。虽然这个数字放在现在不算什么,有的地方水稻亩产也有一千五百斤呢,连低产的小麦平均亩产也有九百斤。可那是现在,有优良的种子,还有化肥催着。在三百年前的大清,水稻亩产最高者不过二石多一点,小麦甚至只有一石,广西、贵州等地甚至一亩地都打不到一石的粮食。

    相比之下,今年试种的这三种作物可以让多少人添饱肚子,就算是在皇庄上试用,由于康熙的关注,作物得到的照顾比较多,可能亩产要相对高一些,但这个产量也足以让康熙欣喜若狂了。再加上,他自己在丰泽园试种的新稻种,平均亩产也在三石左右,若是这些作物推广开来,几年过去,大部分的百姓就都能吃饱了。

    毓秀含着笑,看着康熙兴奋的在屋子里转圈,对比现在还处于艰难改革结段的朝政,至少在农业方面迈出了一挺大的一步。

    “梁九功,去把张得成叫来。”康熙等不到明白,他现在就要问清楚。

    毓秀见他要办正事,主动起身“表哥您忙着,我去昭仁殿。”

    “哎,秀儿别走,皇庄现在归你管么,这里也有你的功劳,一起来听听。”康熙强压下兴奋劲儿,重新坐回炕上。在他表妹面前高兴外露一下就行了,当着大臣的面还是要稳重的。

    皇庄的管事张得成一直就没走,等在乾清门外太监的值班房里。梁九功派人找他的时候,他正跟一群小太监们闲聊,打听一下朝廷和内廷的消息。尤其是有关于皇后娘娘的,她现在可是他的顶头上司,怎么也得巴结好了。

    “张管事,走吧,皇上宣你呢。”梁九功作为康熙的贴身人,面对二品以下的外臣和这些皇庄的管事等等人时,姿态一般都端得比较高。

    张得成一见梁九功来找,连忙拿着帽子往头上一扣就迎了出来“梁总管,随便打发个小太监叫我一声就行了,怎么好劳动您亲自来呢。”说着,从袖袋里掏出个荷包塞了过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