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宋书最新章节!

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归属谯。东晋时设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阳。

    南谯太守,谯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用北方郡县旧名借地重置郡县,后来又分割淮南郡县的部分地区使借地重置的郡县都有了实际管辖的土地。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载南谯太守管辖地又有郑县,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没有记载。现在领有六县。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离州城水路有五百四十里,陆路有一百七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

    山桑令,西汉时属沛郡,束汉时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郡。

    谯令,汉代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邓。

    铚令,汉代隶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隶属谯郡。

    扶阳令,前汉时隶属沛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均无此县。

    蕲令。另见。

    城父令,前漠时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郡。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国而设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销六安国将它并入庐江。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七百二十里,陆路有四百七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六百三十一里。

    潜令,汉代旧县。

    舒令,汉代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志及何志都无记载,途氏的州郡志上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设置。

    南汝阴太守,汝阴郡另见。束晋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七百零一,人口一万九干五百八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三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陆路五百三十里。

    汝阴令,另见。所治理的地方就是二汉、晋代的合肥县,后来撤销。

    慎令,汉代隶属这汝南,太康地志上属汝阴郡。

    宋令。另见。

    阳夏令,前汉时属进淮阳,后汉时属陈。晋太康地志记载陈县隶属梁郡,并无阳夏县。另外晋太康地志上说,惠帝永康年间恢复设置屋夏。永初郡国志、包压州郡志都说屋夏隶属南梁郡,徐志记载阳夏属南汝阴。

    安阳令,另见。永初郡国志、何志上都属南梁,徐志记载属南汝阴。

    南粱太守,梁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暂借地重置南梁郡,晋安帝时才实际领有淮南旧地,隶属徐州。宋武帝永初二年,仍旧归属南豫州,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废置而改属西豫州,改名为淮南,大明八年,恢复隶属南豫州。永初郡国志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都另见。何氏志、徐氏志无安丰县,又有义昌县而都没有宁陵县。现在领有九县。户六千二百一十二,人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里,陆路七百里。

    睢阳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六年,改名为寿春,八年恢复旧名。前废帝永光年问曾将义宁、宁昌二县并入睢阳县。所治理的地区就是两汉、晋代的寿春县,后来被撤销。

    蒙令。另见。

    虞令,漠代旧名。

    谷熟令,汉代旧名。

    陈令,前汉时属淮阳郡,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梁郡。

    义宁长,何氏志无,徐氏志有,宋末又设置。

    新汲令,漠代旧名,隶属颖川郡。

    崇义令,永初郡国志载由羌人开始设置。

    宁陵,另见。徐氏志成书后所设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无水路可通。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二百里,无陆路可通。

    怀宁令,晋安帝时设立。

    新冶令,晋安帝时设立。

    阴安令,汉代旧名,隶属魏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顿丘。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未记载。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部的蛮民设立左面、吕亭二县,隶属晋熙郡,后来撤销,明帝泰始二年恢复设立。

    弋阳太守,弋阳原本是县名,隶属汝南郡,魏文帝时分割出来设置弋阳郡。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五,人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一千一百里,距京都水路阙文。

    期思令,汉代旧县。

    弋阳令,汉代旧县。

    安丰令,旧为郡,晋安帝时合并为县。

    乐安令,新设置。

    茹由令,新设置。

    安丰太守,魏文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江左置立为借地设置的郡,晋安帝时撤郡并为县,隶属弋阳郡,宋末恢复为安丰郡。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记载,后汉时属庐江郡。

    松滋令。另见。

    汝南太守。另见。

    上蔡侯相。另见。

    平舆令。另见。

    北新息令。另见。

    真阳令。另见。

    安城令。另见。

    南新息令。另见。

    临汝令,汉代旧名。

    阳安令。另见。

    西平令。另见。

    瞿阳令。另见。

    安阳令。另见。

    新蔡太守。另见。

    鲷阳令。另见。

    固始令。另见。

    新蔡令。另见。

    东苞信令。另见。

    西苞信令,徐氏志上南豫衹有一个苞信,可能是后来借地立县时分成东西。

    东郡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苌平县、父阳而有扶沟,另见。何氏志无阳夏、扶沟,徐氏志无阳夏。

    项城令。另见。

    西华令。另见。

    阳夏令。另见。

    苌平令。另见。

    谷阳令。另见。

    南顿太守,另见。兼治理陈郡。

    南顿令。另见。

    和城令。另见。

    颖川太守。另见。

    邵陵令。另见。

    临颖令。另见。

    曲阳令。另见。

    西汝阴太守,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没有西汝阴郡。

    汝阴令。另见。

    安城令。另见。

    楼烦令。另见。

    宋令。另见。

    汝阳太守。另见。

    汝阳令。另见。

    武津令。

    陈留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浚仪、封丘县而有酸枣县,何氏志、徐氏志无封丘、尉氏县。

    浚仪令。另见。

    小黄令。另见。

    雍丘令。另见。

    白马令。另见。

    襄邑令。另见。

    封丘令,汉代旧名。

    尉氏令。另见。

    南陈左郡太守,宋少帝景平年间撤销此郡,将宋百姓分别隶属南梁、汝阴郡,而永初郡国志无记载,不知是何原因。孝建二年因为蛮户的原因恢复设置。分割赤官左县设蓼城左题。领有二县。乐疑有误大明八年,撤销郡的建制,就将郡名用于县名,为南陈左县,隶属直达阴郡。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置酗部蛮民设置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县,隶属弋阳郡。徐氏志有边城郡,领有雩娄、史水、开化、边城四县。大明八年撤边城郡为县,属弋阳郡,后来又恢复设边城郡。领有四县。户四百一十七,人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娄令,两汉时属庐江郡,晋太康地志说属安丰。

    开化令。

    史水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无记载。按起居注,大明八年,撤销光城左郡,将它改为县,隶属土压幽,可能是去塱年间分割主垦幽所设置的。主塱八年又撤销,后来又恢复设立。

    乐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这三县,徐氏志上都属弋阳。

    豫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谯,魏时治所在边南安成,晋平定吴后治所在陈国,晋江左时的治所已列于上文。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说治所寄设在睢阳,而管辖的郡县在淮河以西。徐氏志上又有边城,另见南豫州。何氏志上又有初安、绥城二郡。初安领有新怀、怀德二县,绥城领有安昌、招远二县,都说足新设立的。金区志上没有记载,那就是在徐氏志成书前已撤销了。逸州领有十郡,四十三县。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人口一十五万零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汉高帝时设立。领有十一县。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人口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陆路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三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

    上蔡令,漠代旧县。

    平乐令,汉代旧县。

    北新息令,汉代旧县。

    慎阳令,汉代旧县。永初郡国志及徐氏志都作真阳。

    安成令,汉代旧县。

    南新息令,汉代旧县。

    朗陵令,汉代旧县。

    阳安令,漠代旧县。

    西乎令,汉代旧县。

    瞿阳令,汉代旧县作濯阳。

    安阳令,汉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南安阳。  新蔡太守,晋惠帝时分割汝阴郡而设置,现在兼领汝南郡.领四县.户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口一万九千八百八十。距州治陆路有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二千五百里,陆路一千四百里。

    鲖阳令,汉代旧县。晋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来又设立。

    固始令,足原名寝丘的地方。汉光武帝时改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来又设立。

    新蔡令,汉代旧县。

    苞信令,前汉无此县,后汉时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汝阴。后漠郡国志、晋太康地志上都作“褒”

    谯郡太守,何氏志记载原属沛郡,魏明帝时分割沛郡而设立。按王粲诗说:“已经进入谯郡的地界,辽阔开朗使人消除了忧愁。”王粲是建室年间死去的,姜逊不是魏旦随时设置的造件事就很清楚了。永初郡国志无长垣县。现在领六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七千四百零四。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二百里。

    蒙令,汉代旧县,属梁郡。

    蕲令,漠代旧县,属沛郡。

    宁陵令,前汉时隶属陈留,后汉及晋太康地志隶属梁郡。

    魏令,原先的魏郡,安置流落到此居住的人户而设立。

    襄邑令。

    长垣令,汉代旧县,隶属陈留。永初郡国志无记载。何氏志说原属陈留,徐氏志说是新设置的。

    盈郡太守,豢伐为砠郡,选直壹时改名。孝武帝大明元年割属徐州,大明二年又还属豫州。领有二县。户九百六十八,人口五千五百。距州治陆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九百里。

    下邑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魏国时设立是不对的。

    碣令,漠代旧县。

    陈郡太守,汉高帝时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改名陈郡,晋初合并,梁王司马肜逝世后,仍旧立为陈郡。永初郡国志有扶沟县、前汉时属淮阳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陈留郡。阳夏县,另见。而无谷阳县和长平县。领有四县。户六百九十三,人口四千一百一十三。距州治陆路有七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项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西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初撤销,惠帝永康元年恢复设置,属颖川。江左度此。

    谷阳令,原本是苦县,前汉时隶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隶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改名。

    长平令,前汉时隶属汝南,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颖川郡。

    南颍太守,过去隶属汝南郡,晋惠帝时从迪亩邮中分出设置。领有二县。户五百二十六,人口二千三百六十五。距州治七百六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顿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过去属汝阳,晋武帝时改属汝南。按<晋太康地志、王疆所著地道都无汝阳郡。

    和城令,何氏志记载江左时设立。

    颍川太守,秦时立。魏分割设立颍川时设立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撤销襄城并将它仍然合并到颍川郡。永初郡国志又有许昌、本名许。汉代旧县。魏时名许昌。新汲、另见.焉陵、长社、颍阴、阳翟四县都是汉代旧县。阳翟,魏、晋时隶属河南。六县,而没有曲阳县。领有三县。户六百四十九,人口二千五百七十九。距州治一千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邵陵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题川。

    临颖令,汉代旧县。

    曲阳令,前汉时属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郡,晋太康地志无曲阳县。

    汝阳太守,晋太康地志、王隐的地道都无此郡,应当是江左时期分割汝南而设置的。晋成帝咸康三年撤销,将它并入汝南,后又从这直分出而设立。领有二县。户有九百四十一,人口四千四百九十五。距州治二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四百里,水路有三千五百里。

    汝阳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何氏志说从前属汝阴,晋武时改属汝南。按晋武时分割汝南设汝阴,何氏志所说是错误的。

    武津令,坦压志上没有注明置立情况。

    汝阴太守,晋武帝时分割汝南而设立,成帝咸康二年,将它撤销并入新蔡,后来又恢复设置。领四县。户二千七百四十九,人口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阴令,汉代旧县。

    宋令,前汉时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将宋公的封国迁徙到这里,改称宋。

    宋城令,汉代旧县。

    楼烦令,汉代旧县,属雁门。后为流亡寓居这裹的人设置,配属汝阴郡。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设立,隶属兗州,中原战乱时废置。晋成帝咸康四年恢复设置,永初郡国志属兗州,何氏志、徐氏志上说属豫州。永初郡国志上无浚仪县,有酸枣。另见。现在领有四县。户一百九十六.人口二千四百一十三。郡治寄设在谯郡的长垣县境内。

    浚仪令,汉代旧名。

    小黄令,汉代旧名。

    白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说属濮阳。

    雍丘令,汉代旧名。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划分出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的武昌、桂阳、安成十郡设置江州。起初治所在豫章,成帝咸康六年,将治所移到寻阳,庾翼时又迁回豫章,不久又将治所迁回寻阳。现在领有九郡,六十五县。户五万二千零三十三,人口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里。

    寻阳太守,寻阳本来是县名,根据水名确立了县名,寻阳水向南流入长江。两汉时期寻阳县隶属庐江,吴国设立蕲春郡,寻阳县隶属于它。晋武帝太康元年,撤销蕲春郡,将寻阳县隶属武昌郡,将蕲春的安丰县改为高陵县和邾县,都隶属于武昌。二年,将武昌郡的寻阳县恢复隶属于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庐江郡和武昌郡设立寻阳郡。寻阳县后来撤销。现在领有三县。户二千七百二十,人口一万六千零八。

    柴桑男相,两汉时属豫章郡,晋代属武昌郡。寻阳郡设置后,治所设在这裹。

    彭泽子相,漠代、晋太康地志属豫章,设立寻阳郡后,分割改属寻阳郡。

    松滋伯相,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未设立,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是县名,前汉无,后汉时属庐汀,晋武帝时立为安丰郡。东晋流民寄寓寻阳,借此地重置安丰、松滋二郡,远属扬州管辖,安帝撤销二郡设置松滋县。寻阳郡又有借此地重置的弘农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并入查继。

    豫章太守,汉高帝时设立,原本隶属扰州。永初郡国志有海昏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现在领十二县。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人el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距州治水路六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一千九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

    南昌侯相,汉代旧县。

    新淦侯相,汉代旧县。

    丰城侯相,吴国设置时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丰城。

    建城侯相,漠代旧县。

    望蔡子相,漠灵帝中平年间,汝南郡上蔡县百姓徙居此地,设立县名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望蔡。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县名汉平,吴国时改名吴平。

    永脩男相,漠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建吕公相,漠和帝永元十六年,分割海昏县而设立。

    豫宁侯相,漠献帝建安年间设立,吴国时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年间设立名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艾侯相,汉代旧县。

    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割豫章而设立,治所在鄱阳县,赤乌八年,治所迁至吴芮旧城。永初郡国志有历陵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四十二,人口一万零九百五十。距州治水路有四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八百四十里,陆路有二千零六十里。

    广晋令,吴国设置时名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广晋。

    鄱阳侯相,汉代旧县。

    余干令,汉代旧县。

    上饶男相,吴国时设立。太康地志有记载,王隐着地道上无。

    葛阳令,吴国设立。

    乐安男相,吴国设立。

    临川内史,吴国孙亮太平二年,分出豫章郡的东部都尉辖地而设立。领九县。户八千九百八十三,人门六万四千八百零五。距州治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一千零二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三十里,陆路三千里。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设置。

    西丰侯相,吴国设置时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建侯相,吴国设置。

    永城男相,吴国设置。

    宜黄侯相,吴国设置。

    南城男相,漠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新南城,束晋时恢复旧名。

    南丰令,吴国设置。

    东兴侯相,吴国设置。

    安浦男相,吴国设置。

    庐陵太守,庐陵本来是县名,隶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割豫章郡而设置。领九县。户四千四百五十五,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六百里。

    石阳子相,前汉时未设置,后汉设立。

    西昌侯相,吴国设立。

    东昌子相,吴国设立。

    吉阳男相,吴国设立。

    巴丘男相,吴国设立。

    兴平侯相,吴国设立。

    阳丰男相,吴国时名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高昌男相,吴国设立。

    遂兴男相,吴国设立时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无此县,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有遂兴。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割豫章、庐陵、长沙三郡而设立。晋太康地志上属荆州。领七县。户六干一百一十六,人口五万零三百二十三。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三百里,陆路三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七百里,陆路不通。

    平都子相,前汉置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郡。

    新喻侯相,吴国设立。  宜阳子相。汉代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帝改名。

    永新男相,吴国设立。

    安复侯相,汉代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于长沙。

    萍乡侯相,吴国设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上有此县,何氏志说是东晋设立,错了。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管辖区设置。领八县。户四千四百九十三,人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八十里。

    赣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雩都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国设置时名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南康公相,吴国设置时名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陂阳男相,吴国设置时名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将西康县和揭阳县的治所迁到旧陂阳县,改名胜题,那就是说陂阳原先已经是县了。后汉郡国志无记载,可能是后来吴国设置时将县名改为遏屋了。

    南野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帝大明五年,将虔化改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设置。领四县。户一千七百三十,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七十里,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

    苞信令,另见。原本称作褒信,永初郡国志写作苞信。

    慎令,汉代旧名,原本属汝南郡。

    宋令,另见。徐志说是塞乐,后来恢复旧名。

    阳唐左县令,孝武大明八年设置。

    建安太守,原本是闽越地区,秦代设立为闽中郡。汉武帝时区闽越反叛,武壶平定叛乱后将该地区的百姓迁徙到江、淮之间,使阐越一带空旷无人。后来有逃避到山谷中的人纷纷出来,就设置了迨逊,隶属会稽郡。司马彪说,章安就是原先的迨昼,那么盐悔也是原先冶县的地区了。张勃着的吴录说:“闽越王铸造钢铁器的地方,所以称为安闽王冶。但道不应是普遍的名称,大盖是句践铸造铜铁器的地方,所以称为冶吧?闽地有座山名湛,可能是湛山之炉铸造的剑便是‘湛炉’剑了。”后来分割冶地为会稽郡的东、南二部都尉。东部,就是临海;南部,就是建安。吴国孙休永安三年,分出会稽南部设置建安郡。领七县。户三千零四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三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四十里,无陆路可通。

    吴兴子相,汉末设置时名汉兴,吴时改名汉兴。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昭武,晋武帝时改。

    建阳男相,晋太康地志有。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有,何氏志、徐氏志未注明设立情况。

    边挝长,永初郡国志、坦压志、3巡志都有些挝。包压志、途旦志未注设立情况。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建安郡而设立。领五县。尸二千八百四十三,人口一万九干八百三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九百九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侯官口相,前汉时无,后汉称东侯官,属会稽。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撤销建安典船校尉而设置。

    晋安男相,吴设置时名东安,晋武帝改名。

    罗江男相,吴设置,隶属临海。晋武帝设置晋安郡,改属。

    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将温麻船屯立为县。永初郡国志无,包压志、徐氏志都有。

    青州刺史,治所在临淄。束晋借地重设青州时,治所在广陵。晋安帝义熙五年,平定了广固,北青州刺史的治所在束阳城,而侨立的南青州刺史治所仍旧在广陵。后来撤销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接称为青州。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将治所迁到历城,大明八年,治所仍还迁东阳。明帝丢失了淮北,在郁洲借地设置青州,设立齐郡、北海、西海郡。旧青州领九郡,四十六县。户四万零五百零四,人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距京都陆路有二千里。

    齐郡太守,秦代设立。领七县。户七千三百四十六,人口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汉代旧县。

    西安令,汉代旧县。

    安平令,六国时那地方名安平,二汉、魏、晋时期名东安平。前汉时属淄川,后汉时属北海,魏改属齐。

    般阳令,前汉时属济南,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齐郡。

    广饶令,汉代旧县。

    昌国令,汉代旧县。

    益都令,魏代设置。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齐而设立。晋世济岷郡,说是魏平定蜀后,将蜀的豪族迁徙定居于济水、黄河之间,所以设立此郡。安帝义熙历年间废借地重置的郡县,将它并入济南郡。考查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国志上济南郡又有迅四、二选时属越,晋太康地志无此县。于陵县,汉代旧县。而无朝腾、平陆二县。现领六县。户五千零五十六,人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距州治陆路四百里。距京都二千四百里。

    历城令,莲优旧县。

    朝阳令,前汉时名朝阳,后汉、晋代名东朝阳。二汉时属济南邓晋太康地志属乐安郡。

    著令,汉代旧县。

    土鼓令,汉代旧县,晋无此县。

    逢陵令,二汉、晋代无此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有此县。

    平陵令,汉代旧县,到了晋代都称为束平陵。

    乐安太守,汉高帝设立,原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改名。领三县。户二千二百五十九,人口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距州治陆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陆路一千八百里。

    千乘令,汉代旧县。

    临济令,前汉时名狄县,后汉安帝永初二年改名。

    博昌令,漠代旧名。

    高密太守,汉文帝分割齐郡设胶西郡,宣帝本始元年,改名高密。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并入北海郡,晋惠帝又分割城阳郡设立,城阳郡,前汉时有,后汉时无,魏时又分割北海设立。宋孝武帝将它并入北海。领六县。户二千三百零四,人口一万三千八百零二。距州治陆路有二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六百里。

    黔陬令,前汉时属琅邪,后汉时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淳于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高密令,前汉时属高密,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夷安令,前汉时属高密,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营陵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昌安令,汉安帝延光元年设置,属高密郡,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郡。

    平昌太守,原先属城阳,魏文帝分割城阳郡而设置,后来撤销,晋惠帝时又设立。领五县。户二千二百七十,人口一万五千零五十。距州治陆路有二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七百里。

    安丘令,二汉时属北海郡,晋太康地志属琅邪郡。

    平昌令,前汉时属琅邪,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东武令,二汉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琅邪令,二漠时属琅邪郡,晋太康地志无。

    朱虚令,前汉时属琅邪,安帝永初元年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北海太守,汉景帝中元二年设立。领六县。户三千九百六十八,人口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郡治寄设在州治。

    都昌令,汉代旧县。治所寄设在州治,其余各县治所都在本县。

    胶东令,原本是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北海郡。

    剧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邪郡。

    即墨令,前汉时属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郡。

    下密令,前汉时属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郡。

    平寿令,汉代旧县。

    东莱太守,汉高帝设置。领七县。户一万零一百三十一,人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距州治陆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二千一百里。

    曲城令,汉代旧县。

    掖令,汉代旧县。

    摆令,汉代旧县。

    卢乡令,汉代旧县。

    牟平令,汉代旧县。

    当利令,汉代旧县。

    黄令,汉代旧县。

    太原太守,秦伐设置,隶属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分割济南郡、太山郡各一部分设立。领三县。户二千七百五十七,人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距州治陆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一千八百里。

    山茌令,汉代旧县,属泰山郡。孝武帝孝建元年,改属济北郡。

    太原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原先借地重设的郡县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属泰山郡。

    祝阿令。另见。

    长广太守,原本是长广县,前汉时属琅邪郡,后汉时属东莱,晋太康地志说旧属束莱郡。起居注记载,咸宁三年,将齐郡的东部县设置为长广郡。领四县。户二千九百六十六,人口二万零二十三。距州治五百里。距京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不其令,前汉时属琅邪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太康地志属长广郡。

    长广令,前汉时属琅邪,后汉时属东莱郡,晋太康地志属长广郡。

    昌阳令,晋惠帝元康八年,分割长广县而设立。

    挺令,前汉时属胶东,后汉时属北海郡,晋太康地志属长广郡。

    冀州刺史,江左设立南冀州,后来撤销。义熙年间又设置,治所在青州,又撤销。文帝元嘉九年,又分割青州的一部分设冀州,治所在历撼,划分土地置郡县。领九郡,五十县。户三万八千零七十六,人口十八万一千零一。距京都陆路有二千四百里。

    广川太守,原本是县名,属信都郡,地理志没有说开始设置的时间。漠景帝二年,立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恢复。明帝时改县名乐安,安帝延光年间改名安平,晋武帝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县。广川县,前汉时属信都郡,后汉属清河郡,魏时属勃海郡,晋伐还属清河。何压志说,广川是江左所立。又有蓚县前汉属信都,后汉、晋置勃海。而无广川县。孝武大明元年,撤销广川郡的枣强、前汉属清河,后汉、晋和江左都没有枣强。勃海郡的浮阳、高城都是汉代旧县。用来设立广川县,这已不是旧的广川县了。隶属广川郡。领四县。户三干二日五十,人口二万三千六百一十四。距州治陆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九百八十里。

    广川令。已见前。

    中水令,前汉时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郡。孝武大明七年,从河间划出改属广川郡。

    武强令,何氏志说是江左设置的。

    索卢令,何氏志说是江左设置的。

    平原太守,汉高帝设置。原先隶属青州,魏、晋时属墓业。领八县。户五千九百一十三,人口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七。

    广宗令,前汉时未设置,后汉属钜鹿郡,晋太康地志属安平,永初郡国志、何氏志无,孝武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平原令,汉代旧县。

    鬲令,漠代旧县。

    安德令,汉代旧县。

    平昌令,汉代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名西平昌。

    般县令,汉代旧县。

    茌平令,前汉时属东郡,后汉属济北郡,晋太康地志属平原郡。

    高唐令,汉代旧县。

    清河太守,汉代设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称甘陵,魏国时恢复旧称。何氏志有重合县。另见。领七县。户三千七百九十四,人口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一百一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白。里。

    清河令,二汉时无,晋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汉代旧县,又称东武城。

    绎幕令,汉代旧县。

    贝丘令,汉代旧县。

    零令,汉代旧县称作灵县。

    鄃令,汉代旧县。

    安次令,前汉旧县,隶属勃海郡,后汉时属广阳郡,晋太康地志属燕国。

    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割平原郡而设置。原先属青州,现在划属冀州。领五县。户三千一百零三,人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距州治一百四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乐陵令,汉代旧县,原先属平原郡。

    阳信令,二汉时属勃海郡,晋太康地志属乐陵郡。

    新乐令。另见。

    厌次令,前漠时名富平,明帝时改名,属平原郡,晋太康地志属乐陵郡。

    泾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时无此县。包志说是魏国时设置的,应当是魏时重新设立的。晋太康地志属乐陵郡。

    魏郡太守,汉高帝设置。二汉时属冀州,魏、晋时期属司隶校尉,江左时屡次撤销,宋孝武时又侨置魏,鱼压志无魏塑。领八县。产六千四百零五,人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汉代旧县。

    安阳令,晋太康地志有。

    蛆越令,汉代属东郡,晋属平原。

    博平令,汉代属东郡,晋属平原。

    肥乡令,晋太康地志属广平郡。

    蠡吾令,前汉时属涿,后汉属中山郡,晋太康地志属高阳郡。孝武帝开始设置时,属高阳,大明七年改属。

    顿丘令,另见。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顺朝廷,孝武帝孝建二年设立顿丘县。

    临邑令,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孝武孝建二年,与顿丘同时设置。

    河间太守,汉文帝二年,分割赵国而设置。江左时屡次撤销,宋孝武帝又借地重置回间郡,何旦志无。领六县。户有二千七百八十一,人口一万七千七百零七。

    乐城令,漠代旧县。

    城平令,前汉时属勃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郡。

    武垣令,前汉时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郡。

    章武令,二汉时属勃海,晋太康地志属章武郡。东晋建国,属广川郡,孝武帝大明七年改属回厘郡。

    南皮令,汉代旧县,属勃海翅。孝武帝开始设置时属勃海郡,大明七年改属河间郡。

    阜城令,前汉时勃海郡有阜城县,续汉书安平有阜城县,注云“原先的故昌” 汉信值都郡有昌成县,不知道哪种说法对。

    顿丘太守,另见。江左时屡次撤销,孝武帝时又借地重置顿丘郡,何氏志无顿丘。领四县。户一千二百三十八,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令。53g。

    卫国令,晋太康地志有。

    肥阳令,何氏志以前无记载。

    阴安令,二汉时属魏,魏属腥阳平,晋属堕顿丘。

    高阳太守,高阳,前汉的县名,属涿,后汉时属河间。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涿设范阳,又属。后来又分割范阳设高阳。江左时屡次撤销,孝武时又借地重置,何志无直盐。领五县。户二千二百九十七,人口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令,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太康地志属博陵。

    饶阳令,前汉时属涿,续汉书安平郡有饶阳县,注云“旧名垄县,属逐郦”按地理;涿有饶阳县,无饶县。

    鄴令,汉代旧县,隶属魏郡。江左避鉴愍帝讳,改称临漳。孝武帝开始设置,属魏郡,大明七年改属。

    高阳令。已见前。

    新城令,前汉时属中山郡,后汉属逐郡,晋太康地志属高阳郡,又称北新城。

    勃海太守,汉高帝设置,隶属幽州,后汉、晋伐属冀州。江左未设置,孝武帝时又借地重置,何志无。领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万二干一百六十六。

    长乐令,是晋代的长乐郡。可能是东晋时撤郡为县,到此时又恢复设置。

    蓚令。另见。何志上属广川。徐志上属。重合令,汉代旧县。

    司州刺史,是汉代的司隶校尉所管辖的地区。自从东晋偏安江束以来,司州就沦陷在胡寇手中,虽然在永和、太元年间曾短暂地收复,晋的政权又及于司州,但分别在太和、隆安年间又相继陷没。刺史、郡守等官员的责任,也就仅仅具有象征罢了。县邑户口的具体数目都不得而知。武帝北伐乎定了虎牢关、洛阳,河南一带终于得到安定,设置司州刺史,治所在虎牢关,领河南、汉代旧郡。荥阳、晋武帝泰始元年,分割河南设立。弘农汉代旧郡。三个掌管有实际土地的郡。河南郡领有洛阳、河南、巩、缑氏、新城、梁是汉代旧县。河阴(晋太康地志有)、陆浑(汉旧县,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南。)、东垣(二汉、晋太康地志、何有垣县。)、新安(二汉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东。)、西东垣(新立)凡十一县荥阳领有京、密、荥阳、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成皋都是汉代旧县。属河南郡。一共九县。弘农郡领有弘农、陕、宜阳、黾池、卢氏都是汉代旧县。曲阳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太康地志无曲阳。一共七县。三郡合计二十七县,一万六千三百零六户。又有河内、汉代旧郡。东京兆京兆另见雍州,东京兆是新设置的。两个暂借地重置的郡。河内郡的治所寄设在河南,领有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都是汉代旧名。朝歌二汉时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开始设置。一共十县。东京兆的治所寄设在荥阳,领有长安、汉代旧县。万年、另见。新丰、另见。蓝田、另见。蒲阪二汉、晋太康地志属河东郡。一共六县。合计十六县,一千九百九十二户。少帝景平初年,司州又陷落在北虏手中。文帝元嘉末年,暂借地重置汝南,不久也撤销。明帝又在南豫州的义阳郡设置司州,渐渐成为实际管领土地的州。领四郡,二十县。距京都水路二千七百里,陆路一千七百里。

    义阳太守,魏文帝设置,后撤销,晋武帝又设置。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何氏志都说隶属荆州,徐氏志则说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五年,改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隶属司州。领七县.户八千零三十一,人口四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阳侯相,前汉时无,后汉时属江夏郡,称作平春,晋太康地志属义阳郡,县名是晋孝武帝时改。

    鄳令,二汉时属江夏郡,晋太康地志属盏厘,都称作垫,音盲。永初郡国志、何氏志都作郾。

    钟武令,前汉时属江夏郡,后汉、晋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志属义阳郡。

    宝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鄳县而设置。

    义阳令,晋太康地志有,后撤销。孝武孝建三年,分割平阳县而设置。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平阳垂而设置。  环水长,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均无,明帝泰始三年,改属宋安郡,后来撤销宋安,还属宋安郡。宋安,本来是县名,孝武大明八年,撤销义阳郡所统辖的东随二左郡设置宋安县,隶属义阳。明帝设置为郡。

    随阳太守,晋武帝分割南阳、义阳设置义阳国,太康年间,又分割义阳设置随国,属荆州。孝武孝建元年改属郢州,前废帝永光元年改属雍州,明帝泰始五年还归郢州,改称随阳,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属司州。徐志又有革音艳,现已不设置。领四县。户四千六百。距京都三千四百八十里。

    随阳子相,汉伐随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义阳郡。后来随国舆都改属。

    永阳男相,徐医志有。

    关西令,另见荆州,作厥西。宋末新设置。

    西平林令,宋末新设置。

    安陆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分割江夏郡而设立,隶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属司州。徐氏志上有安蛮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志上却都没有,应当是何氏志编成以后设置的。不久改安蛮县为郡,孝武帝大明八年,又降为县,隶属安陆郡,明帝泰始初年,又设置为左郡,宋末又撤销。领二县。有户六千零四十三,人口二万五千零八十四。距京都水路有二千三百里。

    安陆公相,汉代旧县,属江夏郡。江夏郡又有曲陵县,原本称石阳,东吴时设立。晋起居注记载,太康元年,改江夏郡的石阳为曲陵县,明帝泰始六年,并入安陆。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另见。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阳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阳令。均另见。

    临汝令,新设置。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