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1章 上卷]
第49节 (49)城建委
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真快,古城墙返修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小海也开始着手了解书院街的情况。
古城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打磨,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走远。但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总会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痕迹,而书院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书院街起源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关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据是明朝一个姓冯的高官,因直言不讳,皇帝“沉溺酒色,荒与朝政”被革职回家,从而潜心学业,创立了关中书院。后来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为了排除异己,铲除了一帮反对自己的文人,关中书院被拆除,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修复。明代以后,关中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举行,考生们的吃饭,住宿都在这条街上。那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依然在这里。关中书院不是空谈的象牙塔,也不是苟且专营的名利场,他是一些有文化的血性男儿的精神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针砭时弊,风雨飘摇中为有一片晴朗的天空而大声疾呼,曾经是多少人向往,羡慕之所在。
书院街的形成起初是一些人拿了宣纸,到后面的历史博物院石碑上拓了拓片来卖,生意挺红火。后来又有人拿出自己的字画,家里收藏的古董来卖,于是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街。书院街也因关中书院而具有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年久失修,街道灰暗,一片破败。尤其是经过文革,反资、破四旧的折腾,原有的商家已无影无踪,商铺成了居民住房。宽阔的街道也被搭建起来的民房占去了一大半,留下一条勉强能穿行的扭扭歪歪,坑坑洼洼的小路。乱建的房屋,横七竖八。垃圾胡乱堆放,污水乱流,下雨天一片泥泞。暑天苍蝇乱飞,乱糟糟,一片荒凉。要不是街口那个石头起的高大门楼,谁也不会把这条街和文化联系起来。
小海亲自看了好几次,只觉得脏、乱、差,应该改造。可怎么改造,自己想不出好办法,也不知市委市政府有什么打算。
思来想去,小海想起在市政府后勤处一起工作过的笔杆子孙文静。孙文静是研究经济学的专家,问问他,也许他会要好的想法。想罢,小海给后勤处的肖茹打电话,询问孙文静的情况。肖茹,孙文静已经平反,回到了学校,现在是古城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并告诉了孙文晋的电话。
在后勤处下放时,小海是对孙文静最尊敬最关心的一个人。所以电话里,孙文静一听是小海,表现得很热情。听了小海的想法,更是满口答应立即帮小海看看,想想办法。
小海和司机一起到古城交通大学接来孙文静,和孙文静一起详细察看了书院街的情况。
看完之后,孙文静对小海,这是个很有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地方,不但要开发,而且要好好开发,这里将来可是寸土寸金呀。
孙文静,从地理位置上来,书院街靠近市中心,人员流动性大,交通方便,是商家必争之地。从商业和历史角度去考虑,书院街历史悠长,过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后面又有历史博物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强的号召力。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古都,地下的王公贵族古墓不知有多少,流落民间的文物、古董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如果把这几点结合起来,把这里建成一个古文化市场,那前途将不可限量。我小时候和我父亲曾经到国外考察过,我看见过国外的商业街、步行街,、街之类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里建成一个仿古街,所有的商铺都建成仿古的形式,那不仅有古文化气息,更使得古文化市场更名副其实。搞好了,不上这里会成为关中,西北甚至全国最大最有名的古文化市场。
小海又问,那你觉得怎布局,怎么建法?
孙文静,如果按我的想法,除了恢复原有的东西大街外,不妨打通位于东西大街中间的南北人行道,也作为商业街。这样两条商业街形成的十字大街就把街区分成四部分,一部分卖字画,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一部分卖瓷器,陶器,坛坛罐罐之类的古董;一部分卖玉器,饰品之类的东西;一部分可以开一些酒肆,茶楼等一些有文化气息的场所。这样既方便管理,也很有特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可以作为参考。
小海问,那这些住户怎么安排?
孙文静,可以迁移,也可以拆掉这些破破烂烂的老式平平房,在街区后面盖一些居民楼,把人都集中起来,这样可以使古文化市场更具人的气息,更有人情味。
最后孙文静,书院街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改造时你不妨把我的想法和领导们讨论讨论。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我一定尽力帮你。
送走孙文静,小海又带人去派出所了解了一些书院街住户的情况。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大部分是老住户,还有一些户籍不在街区,住在自己搭建的临时性住房里的住户。收破烂的,干临时工的也有。人员流动性大,比较混乱。
后来小海又抽时间,对街区里的一些住户进行了走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