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见高山大海,不知道自己渺小;不入人群纷杂,不明白自己微不足道。
前一句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且是它的一部分,人类从几百万年以来,身高与体重变化并不大,在猛兽与大山面前,始终是显得渺小的。自从有了思想,人们可以想得很大,就有些忘乎所以。但只要离开城市离开人群,你直接面对自然,你就会重新感受到,这是客观的事实,不要把自己放大。放大的工具,只是你的思想。
后一句是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在人群中被精确定位了,以至于长期处于自己定位中,无法自知,外面的圈层。当你重新观察一个新的人群时,你发现,自己必须得重新思考自身的地位。
冬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风景,高山与河流,田野与山坡,隧道与平原,一晃而过,这种速度感清晰地打入眼帘。但他依然自信地保持着稳定,座位没动,周边的物品没动,仅是火车在动,所有看过的景物,都向后撤,冬子觉得有些玄幻。他没有读过佛经,他不知道“舟行岸移”这种深奥的哲学道理。但是,他学过物理,知道参照物与相对位移的概念,当然也明白,什么叫惯性,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空间的感受让冬子知道渺小,但时间的感受却更直接一些。进入南方山区,隧道与桥梁组成了铁路的主要部分,那突然变幻的明暗变化,如同昼夜交替的样子,以始料不及的方式突然替换。假如过一个隧道如同过了一个夜晚,出了隧道,就像是来到白天。那么,在火车上,夜晚与白天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打破了冬子的习惯。因为以前总觉得昼夜各二十四小时,是天经地义的。
冬子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不知道,昼夜的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只要你在农村生活过,你就知道,那种单纯把太阳当白天、把月亮当夜晚的认识是多么不靠谱。有时候,太阳还没出来,月亮就落山了。有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而月亮还挂在西边的半空中。这种不规则的交替,其实就是自然。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夜晚最长。这种常识,农民们都晓得,但冬子没有这个概念。他是已经被城市和工业文明精确固化了的人,早已疏离了自然界。他又没聪明到,可以理解相对论及时空扭曲的程度,他不知道,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相互依存,其实都是人为的认识观念。世界的现状中,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为了叙述方便,假定它们有,也是互为变幻的。
比如冬子,目前坐在去广东的火车上,如果你按空间算,这是一千多公里的旅程,这个旅程的感受,就是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假如他坐飞机,同样的空间距离,只需要两个小时。也许,你度过这个空间的感受,不过是空姐递来的饮料,以及比火车上还难吃的飞机餐。
人们的第一次远行,最好不要太快,因为你脱离了感受自然的机会。但也不是越慢越好,那会让你的感受支离破碎。坐火车是个很好的方式,既接地气,又不至于迷失于路边的野花。
冬子在火车上,看各色人等,也融入了一个大杂烩的人群生活之中,感受了接地气的生活。
“厕所堵了,列车员也不来清理一下。”有个年轻男子在车厢接头处大声感到。而列车员就是厕所对面的小屋子里。但她好像没听到一样,并没有出来。
冬子正在思考,这个列车员的服务质量这个问题时,背后一个人却说到:“你慌啥,出门人,那讲究,马上要到大站了,你不喊,她自己会出来清理干净的。”
一般火车到一个大站,估计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清理作业,估计还有领导来检查,所以,列车员必须清理。这些常识,冬子也是听到周围人闲谈才知道的。
如果把列车员服务的质量当成一种管理的话,冬子想,这种过大站必须清理并检查的方式,也是管理的一种程序。就像火车分为特快或者直快一样,数字化规范型的管理,可以从大体上规范服务质量,但保证不了细节。
冬子回想自己当年卖羊肉串,就没有这种工业化流程管理的思维。父母亲在前期制作时,全凭经验,在烧烤时,全靠火候,这些都是可以用感观来体验的。而工业不行,得靠程序。而质量判定的方式,羊肉串是靠顾客的口碑与评价,用嘴说出来的。就像那个旅客,对服务员大喊大叫。这在工业文明中不起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是它的管理流程。
冬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喜欢思考不一样的东西。
而在这人群中,人们的谈话辽阔而散乱,更让冬子长了见识。下面录一段对话,说话都散乱地站或坐在一个车厢内,但话题的流转却完全没有规则,其变化迁移跳跃的速度之快,超过了一个豆瓣的旅行。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你站在那里闻臭吗?”说话的是身后的人,但对象却是站在那厕所边上的那个年轻男子。
当然,这话完全没逻辑,前者指的是如何解手的问题,后者指的是嗅觉,但是,听起来,却感受那么自然。
“老子想抽烟,甩一根过来?”
这就跳跃了,但却自然地解释了理由。并且发出了请求,很合理的样子。
“那边睡人了吗?”
这个问话比较突兀。但门口的年轻人却迅速地摇了摇头,此时飞过来一支烟,被年轻人立马接住了,他转身向两车厢连接处走去,放弃了厕所闻臭的形态。
背后的人说到:“有烟时嫌我烟孬,没烟时,我这孬烟也香。”
冬子明白,这大概是两位朋友。背后这个人平时抽的烟差些,平时被那个年轻人看不上。估计那年轻人此时烟瘾来了,差烟也能抽了。
谁知道,站着的小姑娘的爷爷却说了一句仿佛不沾边的话:“只有享不了的福,哪有受不了的苦呢?”
好有哲理的样子,洞明世事的味道。
“咋不是嘛”过道那边的一位大妈接腔了:“这个绿皮车还可以抽烟,要是坐动车,抽烟罚款,500!”话音如此斩钉截铁:“动车我上次坐过的,哪里都没闻到烟味。”
一种高级的感觉傲视群雄。但普通人的火车上哪容得你轻易装优越感?马上有人讥笑过来:“飞机上也闻不到烟味,未必是在天上,风大些?”
全车厢开始在哄笑中充满了快活的气氛。这是什么逻辑与反驳呢?冬子不太明白,从情绪上讲这是一种讥笑,但你不得不说,也有一种幽默。为了捍卫自身一被别人的优越感打垮,居然用了如此高超的艺术手法,叹为观止。
但是,就轻易地停止人们装13的欲望吗?在这拥挤而肮脏的空气里,人们用话语来舒展久屈的灵魂。一位大哥开始了:“也不是说享不了福,但是身体它不允许啊。现在天天吃肉,搞出三高出来,以前红苕土豆,还健康些。”
自夸与自嘲的平衡,应该没什么说的吧。但是,他假装悟道高深的手法,还是激起了某个年轻人的警惕。“吃肉就算条件好了?在美国,穷人都是胖子,富人才健康呢。富人就天天吃营养餐,土豆泥或者蔬菜沙拉,还要打高尔夫消化去,那才叫富人,晓得吧。”
这一下就打击了那们胖子的嚣张气焰,但胖子真不是吃素的,他反唇相讥:“说得好像你去过美国似的,美国人吃牛排,那不是肉?”
这两人表面上是敌对的,以一种貌似高深的外国生活来装点自己的见识。这可惹怒了一群农民出身的旅客。马上就有人提出:“美国人吃肯德鸡没错吧?也没见得高级到哪里去,哪个没吃过似的。牛排,我还排骨煨汤呢。”
这种争论,根本主题并不在内容上,关键在气势上。争论的目的,也不是因为事实,而是因为输赢。普通人的生活被琐事所缠,平时的生活中,已经被现实时刻教育。在这火车上,再被人秀优越感,不出来为自己的心安理得而斗争,那是没志气。
通常人们在生活中受够了气,在熟人面前装够了客气。在火车这个平等而无需负责的人群里,想享受一下平等安然的氛围,居然被装13的人破坏,是可忍,叔可忍吗?
“要说呢,过去吃得差,也别瞧不起。”另一个声音传来,仿佛有河南口音,很苍老的样子,但有一种历经沧桑的饱和度:“吃糠咽菜的日子,上了岁数的人都过来了,今天的生活确实要好些。但是,我看农村,长寿的人,都是这种吃糖咽菜的。城里的人,恐怕进医院的人数,还要多些。”
为最底层的人找出快乐的理由,就是做慈善,他这一席话,终于得到普遍的赞扬。因为赞扬与群体的力量,就有人开始发挥:“医院进多了,不光身体不好,还花不起那个钱。不是有人说了嘛,前半辈子拼命挣钱,后半辈子花钱买命。”
这话本来也不合逻辑的,却深深触动了冬子的心灵。他想起了父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