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篇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0个人就砍倒了沂州巡检使!之后一路南下,经密州、海州、楚州、泗州、真州、到高邮,这么一大路折腾,他的叛军终于扩大了,达到了…200多人!就这么点人,居然所向披靡、没人能挡?沿途州县衙门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尤其高邮知军晁仲先生最搞笑,他没跑,而是贴出个告示,号召居民们拿出牛羊金帛,出城迎接好汉们进城。如此局面下,王伦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在高邮穿上黄袍,宣布称帝,连年号都定下来了。
王伦在7月被捉住,押解京城砍头。他死的同月,陕西南部暴发了第二次兵变。领导人叫张海、郭邈山,这两个人的活计就比王伦玩得地道多了。首先人多,开始也只有几十人,可迅速壮大,一个月左右就扩大到几千人。且不断有饥民、叛兵、囚徒及职业土匪加入…这样的战斗力是惊人的,西北正规军居然都抵挡不住!大宋高官们先是惊骇,紧接着就是庆幸。真是幸运啊!这帮人没在和李元昊死掐时冒出来。由于地区敏感,大宋派出了最高规格的战力。韩琦火速出京,到陕南去,率最精锐的西军平叛!要求越快越好,绝不许拖延!韩琦不负重望,半个月一举全歼叛兵…
7月4日,夏竦出判亳州。11日,参知政事王举正被罢。12日,廷议欲以范仲淹、富弼两人为参知政事,被两人拒绝。19日,以枢密副使任中思为河东宣抚使、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
事隔4年多,李元昊的使者再次重回开封…4年了,死了多少人,费了多少钱粮,一切终于有希望结束了…
但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宋朝宰执大臣开了好多次会,终于下定决心回绝李元昊:名份不正,一切免谈!
结果7月20日,名份终于“正”了。李元昊派吕你如定、邵良佐再次送来国书。这次条件细了很多:要求增加岁赐、割让土地、解除盐禁、重开榷场…共11个条款。
尤其开头称呼变了,再没儿子父亲的说法,李元昊直接自称“吾祖”注意不是兀卒,怕你们宋人看不懂,来了个直接的汉语译音“吾祖”
我是你爷爷…该死的!这两个字还有别的解释吗?这份国书一露面,大宋立即炸了锅,各位御史先跳了出来,蔡襄怒不可遏:如答应了,以后他们上书时自称“吾祖”我们答诏书时也称他们“吾祖”那我们堂堂大宋成了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绝不答应!
由此上纲上线,朝廷里主和、主战两派又开始分裂。主和的以晏殊、范仲淹等人为首,他们认为李元昊那些党项人没道义廉耻是传统,一时半会改不了的,毛病总会犯,就算现在乖了,以后肯定还会变化…这点看得很准,以后的确不停地变,一直变了100多年…
主战派以韩琦为首。精确点说,是两府高官里只有他一个人“为首”韩琦怒了,坚决不同意和谈,无论谁劝都不行!不得已,晏殊把刺猬扔给了皇帝:陛下,我们都同意了,只有韩琦反对。您看着办吧!
皇帝把韩琦叫来问:为什么?韩琦说出了自己看法:现在之所以认为李元昊肯定会降,且以后不会再造反,是因契丹方面稳定了,辽国和我们再次成为盟友,他们会约束李元昊的。可有一点:辽国能让李元昊罢兵、自然也能让他举兵,那时两线作战,我们怎么办?回想辽国是因什么和我们再次结盟的?是历代的友情?还是富弼及大宋的压力?很明显是后者。如我们现在以屈辱条件同意李元昊的和谈,辽国方面定会重新掂量我们分量的!虎狼之邦,不能以仁义礼智信来衡量,我们得时刻清醒!所以和谈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
这样的理由谁也没法反驳,于是事情就拖了下来。一拖几个月,西夏使者等得实在不耐烦:你们先辩着吧,啥时有信再通知我…西夏使者回国了。西线就此进入扯羊皮状态…
25日,李元昊遣使入辽,请耶律宗真一起举兵伐宋,宗真不从。
8月7日,耶律洪基(未来的辽道宗)加封燕赵国王、尚书令,执掌南北两枢密院。
随着13日,范仲淹、富弼两人的职务调动,大宋在本年度第3次最终确定了两府高官人员名单:宰相章得象、晏殊。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任中思(9月11日被罢)韩琦、富弼。
19日,以韩琦代范仲淹出京,任陕西宣抚使。河东宣抚使任中思则始终未成行。
在这样局面下,宋史迎来了一经典时刻:1043年9月3日,这一时刻不仅是仁宗朝的中点(宋仁宗此时已登基21年半,离他驾崩还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宽,更可知道这一时刻也是北宋历史的中点: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已过去了83年多,而离靖康之耻、两帝北狩的亡国时间也只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两府大臣及御史以上官员都召进皇宫的天章阁里。首先由皇帝率领,参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御像,然后来到书桌前,桌上己备好了笔墨纸砚:大家对国家现状都己有所了解,现在就把你们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写出来,以振兴国家!
那一天,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当场、或在回家深思后,都写出了自己见解。历史记载留下了范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把问题及改革办法,具体细化在10个方面: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10个方面共30个字,看着很枯燥,但内涵超丰富。我们来逐条分析:
1明黜陟。这条讲的是改变宋朝当时做官最重要的升迁制度“磨勘制”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绩呈交考课院去审查,如没重大过失,就可升官一级。这制度是赵祯父亲赵恒创设的。它使官员们钝化。它考核的不是谁有多优秀,而是谁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错,没错就能升官。这样谁还敢去做事呢?
所以范仲淹要改的第一条就是它!从官员办事精神上去革新、从奖惩条例上调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