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五十三章:中华军制
陈拓这几天却有些不顺,尽管杨攀、杨林两路大军成功的攻下了会川府和降郝城,但是甫卜和风寒的征伐罗殿国的那八千蛮兵却全军覆没,就连甫卜都差点命丧酒泉,要不是风寒带领着亲卫拼死救护,恐怕陈拓就此要损失一员大将了。看来这个在大理和大宋夹缝中生存了许多年的罗殿国也不是一块好捏的软柿子。陈拓决定这个罗殿国还是徐图缓进,再说跟大宋南方几路有个缓冲地也未尝不是好事。待甫卜和风寒狼狈不堪的回到建长城请罪,陈拓并没有治罪,反而好言安慰了几句,随后就在建昌城东郊摆好了三牲,遥祭了在罗殿国牺牲的士兵,并对这些蛮兵的家人发放了体恤钱,这样一来,尽管拓边行动失败,但是中华军在黎州和叙州的声望不降反升,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另一件不顺的事情就是“忠义大炮”的事情了,前面说过,忠义大炮威力固然威猛,然而却由于安全性和运输难的问题很难用于实战,后来的改进过程中,有三名士兵因为试炮被炸死,卢俊忠也在一次试炮中被炸断了左腿,成了残疾人,让陈拓愧疚不已,无奈之下,陈拓终止了“忠义大炮”的研发,转而专注起火枪的研制起来。
还好火枪这方面由于万里征和陈振两人大量的秘密输入人才,连大宋神机营的匠户都被秘密遣送了过来,据说这些匠户都是因为某些事情犯了事,被陈振用各种方法移交给万里征,万里征又一路护送到建昌城的,有了有经验的匠户,再加上陈拓超时代的理念,金属枪管的前装式燧发枪终于被研制了出来,原来大宋早已经出现了铁管的制造技术,这点倒是让陈拓非常诧异。
原来宋朝时候的匠户都是世代相传的,而且是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进而导致技术流通受到限制,一般一项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都只是在小范围你得到运用。有鉴于此,陈拓对来到建昌城的匠户都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技术公开,这些匠户有义务将自己的技术公开并由杨过的理民司(主要由一些大商人组成,也有地方上由影响力的地主和儒生)进行传播,对匠户的补偿就是不菲的佣金以及可以改变匠户身份的承诺。
填装式火枪是研发出来了,但是量产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缺乏铁,招募了很多汉蛮百姓在城西建了一座枪械场,却由于缺乏原料停开了几十天了,大家将废旧的武器铁甲甚至从百姓手中买来生铁进行锻造生产火枪,再配以木料做*,也就总共生产了两千来杆枪,出去寻矿的炼金院道士们(如今也有很多人还了俗,领着中华军的俸禄过日子)迟迟没有发现铁矿的消息,陈拓无奈之下,只得先行列装了原来已有的一千火枪队和新招募的一千新兵,并亲自进行训练,由于先前的火枪队已经有过相关训练,通过老带新的一对一形式,训练进行得还是相当顺利,陈拓将这两千火枪队改名称为火器营,称为当时世界上唯二的两只火器部队之一(另一支是大宋的神机营)。
再一个就是中华军的改制了,现在的中华军,各兵种包括在北部军屯田的后备军总数已经超过了十五万,正规作战的有十二万左右。建议一套完整的军制迫在眉睫,为此,陈拓在跟杨奉,方道龄,辜祗,周珺珉,沈剑,甫卜,风寒等人商讨过之后,拟定了《中华军制改》。
陈拓超越时代的军制理念在《中华军制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就是三三制原则的运用:最高军事单位为军,满编制三万。设一名军将为长官,两名参军为副官,另设军师一名,统辖若干参谋(一般从军中提拔);军下设三个师,满编制一万,设一名师使为长官,两名参使为副官,参谋若干。师下设三营及一守备队,营满便三千,设一名营统为长官,两名参统为副官,次参谋若干。营下设三队,满编制一千,设队长一人为长官,两名副队长,指导一名。队下为三行,满编制三百,设行长一人,副行长两人;行下设三佰,每佰满编制一百人,设佰长一人,副佰长一人,其他什长伍长各设一人为长,一人副之。
陈拓并没有在根基未定之时设定军衔的制度,只是暂定了军制,并且彻底将各军的指挥权下放。按照现在的规模,正好可以编制为三个军。第一军:驻守在建昌,军将为周珺珉,以甫卜和风寒为参军副之,辜祗为军师。第二军:驻守在会川,军将为杨攀,黄文秀和郑爽为参军副之,军师阮成峰暂代,在阮成峰回来之前,此为暂空。第三军:驻守在降郝城,军将为杨林,熊枭和李梓为参军副之,军师为苏轼。另外军屯的部队和万里征手下的军队统编为警备军,军将为万里征,宇夜冰为参军,不管是编制还是行事,都跟其他军不一样。
苏轼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