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慕容垂来投,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前秦就有了灭燕的实力;有了洛阳和荥阳,就打通了黄河漕运,后顾无忧;有了前燕君臣的麻痹大意,就可以兵出敌人所不意,战而胜之。
此所谓“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条件足备。
370年四月,王猛率杨安等十位将军、六万步骑兵,再次东伐前燕。此战,为灭国而来。
出征的那一天,苻坚亲自送行,直至灞上,君臣举觞对饮,互道珍重。
“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当先破壶关(属山西上党),继平上党,长驱取邺,此捷济之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我当亲率万众,继卿星发,舟车粮运,水陆并进,于邺相见。卿尽管前行,但忧贼,不烦后虑也。”
苻坚所言,语重心长,深得山西地理军事之妙,秦军出征后的进军方略,正是按此进行。有了第一次伐燕的胜利,王猛自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藉宗庙之灵,禀陛下神算,残胡不足平也。愿不烦銮轸,冒犯霜露。臣虽不武,望克不淹时。但愿速敕有司,部置鲜卑之所”(《晋书》)。
这是一段格外肉麻的马屁,但却恰当其时,苻坚听后倍感愉悦舒心,王猛拍完也觉得精神抖擞,三军将士更是士气高昂。在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中,王猛率大军直扑上党险要关隘——壶关。
上党,即今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东据太行南麓,西临霍山、太岳,南通晋城、洛阳,北走左权、太原,有沁、漳二河萦流其间,关山险固,“自战国以来攻守重地也。”长治周围,据高设险,东下壶关,则至安阳而走河北,南过太行则抵沁、孟(河内地区)而入河南,“诚自古必争之地矣”。
370年七月,王猛率军围攻壶关,遣大将杨安另率一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纵观整个灭燕过程,前秦的战略层次极为分明,先取洛阳、荥阳以通漕运,然后攻上党,出潞川,下燕都邺城。至于杨安所率偏师,任务更是明了,掩护主力,牵制晋阳守军,使其不能南救上党,以便达成战略意图。
八月,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的慕容暐悔之不及,命令太傅慕容评率全国精兵四十万众,迎击秦军,并命令宜都王慕容桓领机动兵力一万,驻于沙亭(在今河北大名境),作为慕容评后继。
此时,错过了最佳防御时机的慕容暐欲哭无泪,大军出征后惶惶不自安,自我安慰式问计于朝臣,渴望得到一个类似于“秦军到此一游”的答案,然而大臣们的回答击碎了他最后的幻想:千里远来,焉能不战?
由于燕军防守薄弱,王猛不久即顺利攻克壶关,俘虏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过郡县,皆望风而降,前燕举国震惊。之后,王猛亲临晋阳,九月十日,秦军攻克晋阳。
接连的胜利恐吓住了慕容评,其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进至潞川(今山西浊漳河)后即止步不前,企图利用潞川阻止秦军进攻。十月十日,王猛率军进逼潞川,与慕容评相持。
潞川之战,正式开始。
双方相持之初,慕容评以王猛“悬军远入,利在速战,议以持久制之”,坚守不肯出战。
在对方士气如虹之际,坚守不战未尝不是避敌锋芒之策。如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正是用此方法多次迫使诸葛亮粮尽退兵。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十万效死之士,却只能换得六出祁山而无功。但是此时情况相异,王猛在第一次攻燕时,已经疏通漕运,可谓后顾无忧,完全耗得起。更何况前秦此次侵犯志在灭燕,慕容评除了战而胜之,别无选择。
手握四十万燕军精锐,一箭未发而和区区六万秦军相持,除了怯敌畏战,还能对慕容评如何评价?
两军相持过程中,正值生死关头,慕容评却丝毫不以国家存亡为重,不知体恤士卒,专以敛财为本。为捞取钱财,身为统帅的慕容评居然封闭山林、泉水,规定所有士兵必须出钱向其购买木材和饮水,并明码标价:入绢一匹,方得给水二石。统帅收钱高如山岭,士兵痛恨深入骨髓。
王猛探得消息后大喜过望:“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吾今破之必矣。”
当是时,慕容垂正在前秦军中,真不知得到如此消息后会作何感想!故国已成往事,一声叹息而已。
王猛并没有打算和慕容评耗下去,精兵锐卒,远驱千里,自然不是为了来看慕容评的笑话。在掌握燕军情况之后,王猛命令游击将军郭庆率骑兵五千,乘夜由小路绕至慕容评大军背后,火烧燕军辎重。偷袭成功的那天夜里,大火所映起的漫天红光,连身处邺城之中的慕容暐都看得见。
邺城内外人心惶惶,一片败亡之象!
惊恐万分的慕容暐急忙派遣大臣斥责慕容评,令其速将钱财发散士卒,并立即向王猛军进击。不得已之下,慕容评派兵向王猛军挑战。
至于慕容评是否将搜刮到手的钱财还给了士兵们,已经不再重要了。大错铸成,三军将士军无战心。正如王猛所言,“吾今破之必矣。”
十月二十三日,王猛于渭源列阵誓师:“王景略受国厚恩,任兼内外,今与诸君深入贼地,宜各勉进,不可退也。愿戮力行间,以报恩顾,受爵明君之朝,庆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晋书》)。前秦将士闻之,人人奋勇,破釜弃粮以示拼命,大呼竞进。
两军对阵之际,人多势众的燕军(四十万)着实让王猛心头一紧,燕军数量的优势几乎可以弥补士气的不足。时见勇将邓羌在侧,于是勉励道:“今日之事,非将军不能破劲敌,成败之机,在兹一举,将军勉之!”(《晋书》)
邓羌趁机请以司隶校尉一职为破敌之赏,王猛无权任命此职,只能答应予以安定太守、封万户侯,邓羌不悦,率部回营睡觉。
这是明载史册的事情,为一己私欲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并不是慕容评一个人的特权。人性的弱点,不分阵营。
开战之后,战事一时胶着,王猛急召邓羌而不应,于是“驰就许之”。紧要关头,王猛选择了妥协,答应了邓羌的全部要求。邓羌遂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