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刘渊,字元海,匈奴人。他是个有钱人,不是土豪,虽然满身的土豪装扮(匈奴服饰),但却是代代相继的贵族。从姓氏就可以看出,在大汉朝,一般人不敢姓刘。匈奴人的刘姓是有渊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刘渊的第十八辈祖宗还在世的时候,是那个叫冒顿的匈奴单于,相信大家一定熟悉。人家冒顿并不姓刘,但他的后代却是和刘邦家的闺女生的,没办法,刘邦和他的儿孙们每隔几年就会送若干宗室女子给匈奴的单于,美其名曰:和亲。连寡居的吕太后都曾受到过匈奴单于的热情邀请。其实就是靠着女人的胸脯多换几天安生日子,在力不可敌的情况下,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当汉军骑兵在草原上所向披靡的时候,外孙子们很乖巧地就随了姥姥家的姓。
于是乎,刘渊本不姓刘,但代代相传下来,刘渊也就真的以为自己姓了刘了。
看惯了史书你就会发现,大凡英雄人物的出生,多半伴随着些光怪陆离的景象以显示此人物的不同寻常。刘渊他妈怀刘渊的时候,先是梦见鱼跃龙门,后又梦见自己吞了个叫“日精”的东西,然后就怀上了刘渊。刘渊他爹是匈奴五部的左部帅,是个部落首领,名字叫作刘豹,但史书上真的没有提及刘渊的孕育过程和刘豹的关系。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英雄们”和我们老百姓一样,都有一个凡人的母亲,但是,爹却那么的不一样呢?或许,那同样是个拼爹的时代,光怪陆离的东西总是可以在与地球男人的对抗中取得胜利!
贵族出身的刘渊是不愁吃穿的,家里面牛羊成群,连人都成群。当然也不愁当官,匈奴左部帅(后来改称都尉),他爹死了就轮到他,足够大了!
孝顺的孩子有出息,七岁时刘渊死了亲娘,当时就已然会“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连身边的人都被他感动,宗族、部落的人更是对他赞赏有加,深有好感。匈奴人或许还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寓意。但他们一定明白一个道理:不孝顺自己爹娘的人,对别人的父母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找人当老大,一定要找个孝顺的。
这或许就是中原王朝历来要“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吧!不孝顺爹妈的大哥,不是个好大哥;不孝顺爹妈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
七岁时的刘渊在无意中用自己的优秀品格为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今天的七岁的我们,在忙什么呢?
后来刘渊就七岁多了,生在中原长在汉地的刘渊汉化很严重。不得不承认,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然“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不会流芳千古。
年少的刘渊酷爱学习,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据说几乎能背下来,很了不起。今天那么优厚的学习条件,《三字经》我也只是会背诵前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游牧民族的马上功夫到刘渊这一代还没有丢弃,他善骑射、体力过人。作为一个官N代,富N代,可以说,他的优秀足以让整个司马家族汗颜。
刘渊还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发言:“我每次看书传的时候,往往禁不住要鄙弃随何、陆贾的缺乏武功,周勃、灌婴的缺少文才。道是由人来发扬光大的,一个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本来就是君子所看不起的。随何、陆贾遇上汉高祖而不能够建立起封侯的功业,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而不能开创教化的大业,可惜啊!”
振聋发聩吗?至少应该醍醐灌顶!刘渊说过很多话,这几句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段独到的见解,从中,我们几乎可以体会到什么才叫做帝王的气魄。
由此看来,老板是不容易当的,非得是个复合型人才才行。有了偏科的最终结果就是到后来只能为别人打工。……在二十一世纪,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英语不好,连进外企打工的资格都被取消!国企也不要。
刘渊是文武兼备的。在那个不用学英语的年代,应该叫
全才。
成年后的刘渊算得上是个美男子,个高人帅,美髯飘飘。不仅仅姑娘们看见了流哈喇子,连看相的先生见了都吃惊得很,以为当世之奇异。
古人的历史就是这样,总要把那些历史人物描绘的神乎其神,不仅仅在出生前显露(老妈做梦),长大了走在大街上都会让人觉得与众不同(流哈喇子)。或许真的很奇异吧,太原一个叫王浑的名人不仅自己虚心接待刘渊,还专门让儿子前去拜见。古人是讲究礼节的,不像现在,上了公交车都不知道给老人孕妇让座。在那个时代,让儿子专门出来拜见客人,可是极大的礼遇,可以把它看做是有意愿长久结交世代友好的象征。
有了礼遇并不代表就有了机遇,以晋代魏以后,整个天下都变了颜色,整个社会从日常生活到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或许潜移默化,但绝对不容忽视。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原王朝对匈奴等内迁的少数民族的防范之心。刘渊是匈奴人,而且是个名声在外的匈奴人,连晋武帝都评价说:即使是春秋时代的由余、汉代的金日磾也不能高出他。厉害吧?可这样的“厉害”注定了他的不得志。
刘渊的少年到成年,是作为人质留在洛阳的。原因很简单,中原王朝需要用他来让匈奴人心有所忌,不敢造次。匈奴人也需要用他来让宗主国心安,换取和平。可以说,刘渊,从年少时就肩负着家国的使命。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完整的大汉族概念,但他们也知道,作为北方“夷狄”的匈奴人不是他们的朋友。几百年的斗争教会他们明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这让汉人对匈奴人百般提防,唯恐百密一疏。要知道,放虎归山是极有可能酿成大祸患的。
泰始年间,由于受到王浑的多次推荐,晋武帝准备让刘渊参与伐吴事宜,遭大臣劝谏而作罢,刘渊的第一次机会失去。
278年,西晋发兵秦、凉二州,准备平定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的叛乱,但晋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