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事实上,身为闽南人,我对闽南语的认知还是很肤浅的。直到那天听孙老师讲解有关闽南语的演化过程,才对中国这特色方言——闽南语,有所认知!
更让人深思的是,我们一直以为是一种方言的闽南语,原来竟是晋、唐、宋保留下来的中原河洛文化古汉语。也难怪,它被世界语言专家称之为中华汉语活化石,是河洛文化南迁所保留下来的、最不受北方汉语汉化的标准古汉语。
1。
当然,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历史变迁!
早在晋朝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439年),由于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一路南迁,避难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故有此一说,晋江原本无名,后因晋人迁居至此,为感念晋朝,大家皆呼此江为“晋江”此次中原人氏大举南迁,在泉州形成第一次中原古汉语闽南语系。但由于此次迁居进入闽南的人数较少,并未形成大规模的中原闽南语系。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由于福建出现内乱,唐朝政府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后来进驻闽南,屯兵漳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与南蛮土人进行长期的争夺战争。最终,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南蛮,形成了以漳州中心的闽南地区大统一局势。陈政、陈光父子所带来的大量中原士兵,由于长年屯兵争战,在此繁衍生息,形成第二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黄巢起义,唐朝政府派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最后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所带下来的中原河洛将士,在福建安家立业,他们用当时的中原标准汉语,教化当地人读四书五经,形成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中原河洛语系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普及,形成流传至今的“读册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册音”就是当时唐朝中原人氏标准的汉语读音。虽然历经漫长的当地演化,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方言,但其根源依旧不变!
就地名而言,除了晋江是纪念晋朝人氏而叫成习惯的名江之外,洛江以及附近的洛阳镇、及其闻名世界的洛阳桥,均是以中原先祖纪念南迁而留传子孙的名字!
而与闽南语同时保留下来的唐代音乐——南音,则被称之为唐朝音乐的活化石,这也是唐朝中原文化的见证,这些音乐体系所留存下来的历史缩影,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当人们把闽南语看成一种地方语言时,我们事实上对它的根源并不了解!闽南语的真正源头,是中华河洛古汉语的缩影,是晋、唐、宋标准汉语读音的影本。它真实保留了当时的语法形式,只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与当地的吴越音产生参杂,才形成今天这种特殊的语系。尽管如此,闽南语的保留与传承,依旧是难能可贵的。
2。
那么,为什么中原河洛古汉语能够在闽南大地及周边地区永久保存呢?
我们知道,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基本上不存在北方胡患的现象。故此,自五胡乱华中原文明差点断绝的那一刻起,大部分中原华人开始南迁,进入福建南部隐居,继而通过台湾海峡,远渡大海进入台湾生存。在逐鹿中原的古代,福建是边远的蛮夷之地,由于交通不发达,除非那些为了活命而逃难的灾民,几乎没有人愿意深涉此地,这也促使闽南地区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庇护所之一。
中原文化在闽南地区,经过唐朝末年的传播,再经过宋朝的稳定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到了蒙元时期,由于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